提到第一届,就不得不提及第二届。由于很多欧洲强队不愿远赴乌拉圭参赛,第一届并未吸引到完整的阵容;而到了第二届,乌拉圭等南美球队也因故缺席,导致数量可观的新面孔出现,达到10支。相较于第一届,几乎实现了一次大换血。只有巴西、阿根廷、比利时、法国、美国和罗马尼亚等六支球队是第一届的“老面孔”。
当然,在黑白电视时代的世界杯,变数和不稳定因素频现,因此新军层出不穷,每一届都涌现大量新面孔。随着世界杯形势的演变,新军数量开始逐渐受控。除第一届和第二届外,历届世界杯中,哪一届新军数量最多呢?
显然,我们需要往世界杯规模不断扩大后的历史中寻找答案。早期的世界杯主要由欧洲和南美球队主导,其他大洲参赛队伍相对较少。然而,随着扩军,各大洲球队的名额逐渐增多,新军层出不穷。此外,一些国家分裂导致新增球队,他们一旦参加世界杯,也被列为新军。
这两个因素,在2006年世界杯上达到了顶峰——当届共有8支新军,创下1934年后的新纪录。
这八支新军包括安哥拉、多哥、加纳、科特迪瓦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、捷克、乌克兰、塞黑。前四支来自非洲。当届世界杯预选赛中,非洲传统强队喀麦隆、尼日利亚、摩洛哥接连失利,而这四支从未闯入世界杯的球队却抢滩登场。与此同时,还有老牌参赛队突尼斯。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队,犹如98年的牙买加,曾是北美足球的过客,但他们的足迹留在了世界杯赛场上。
至于捷克、乌克兰、塞黑,则可以归功于政治原因。捷克斯洛伐克曾是欧洲劲旅,常年参加世界杯甚至打进过决赛;但解体后,捷克确实在2006年首次踏入世界杯赛场。乌克兰无需多言,苏联解体后一分为多,至今只在2006年一次亮相。塞黑更是充满传奇,南斯拉夫混乱,塞黑独立后仅此一次参赛,随后便消失在世界杯舞台上。
回顾2006年世界杯,新军的盛宴虽然沉闷,成绩平平,却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。多年来,罕见地有如此多新生力量参与世界杯,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但或许这样的场景,未来将越发难得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